【科技日報】廣東海豐油占米“粒粒有科技”
去年,海豐油占米供不應求,市場每公斤售價提升4元,農民種植水稻每畝增收300多元。以海豐4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計算,農民年增收總額在1.2億元以上,經濟、社會效益顯著。
蔡時可
廣東省農科院農村科技特派員、高級農藝師
在被譽為“南海物豐”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的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,有一種牽動鄉(xiāng)愁的大米——海豐油占米。過去,只有在節(jié)日時才能吃上一碗海豐油占米飯,而時下,油占米的種植在海豐大地已遍地開花,油占米也成為了飯桌上的常見吃食。
海豐油占米從舊時的“一小撮”田地種植到如今近十萬畝的種植基地;從舊時的奢侈品到而今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離不開廣東省農業(yè)科學院(以下簡稱廣東省農科院)農村科技特派員的智力支撐。這群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從產業(yè)規(guī)劃、良種引進、高效栽培、加工增值,到品牌創(chuàng)建、質量標準與安全、三產融合和企業(yè)綜合實力提升等,全方位為海豐油占米提供了全產業(yè)鏈服務。
新品種平均畝產增加近百斤
在海豐,油占米曾經是大米里的奢侈品。海豐油占米屬傳統(tǒng)水稻品種,種植歷史悠久。但油占米雖然好吃,產量卻較低。在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下,大多數農民選擇種植高產水稻,?海豐油占米曾一度陷入種植低潮。
“產量低,畝產只有300至400斤左右,有一段時間,很少有人種植油占米?!睆V東省農科院農村科技特派員、高級農藝師蔡時可說。
2018年11月,廣東省農科院和汕尾市政府簽約,共建廣東省農科院汕尾分院。以廣東省農科院汕尾分院為紐帶和平臺,廣東省農科院和汕尾市政府在更大范圍、更寬領域、更深層次上開展農業(yè)科技合作,推動汕尾鄉(xiāng)村振興高質量發(fā)展。以陳建偉、蔡時可為代表的一批廣東省農科院農村科技特派員也來到了汕尾。
陳建偉、蔡時可都是在海豐長大的,他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,也十分了解海豐油占米的種植情況。“家鄉(xiāng)萬畝良田是我的牽掛,將油占米發(fā)展起來是我的心愿。”以他們?yōu)楹诵牡霓r村科技特派員,針對傳統(tǒng)海豐油占米品種存在稻莖稈偏高、纖細、不抗倒、品種雜、產量低的問題,在遺傳因素上“做文章”,推動品種改良,實現油占米產品“粒粒有科技”。
“我們通過引進12個優(yōu)質水稻品種進行試種,并從中篩選出3個作為海豐油占米的推薦栽培品種。推廣的技術也帶動當地工作人員對主推品種進行提純復壯。”蔡時可介紹,廣東省農科院自主育成的“美香占”“象牙香占”“象牙航香”,在海豐引種篩選試驗中脫穎而出。這些品種傳承了海豐油占米的品質,并具備抗病性強、抗逆性好、適應性廣的優(yōu)良特性,比傳統(tǒng)品種平均畝產增加約100斤,無論品相、質量、價格都取得突破,農民紛紛改種優(yōu)良品種。
“去年,海豐油占米供不應求,市場每公斤售價提升4元,農民種植水稻每畝增收300多元。”蔡時可說。以海豐4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計算,農民年增收總額在1.2億元以上,經濟、社會效益顯著。科技特派員們也感到很自豪,他們?yōu)猷l(xiāng)村產業(yè)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打響海豐油占米區(qū)域品牌
打響區(qū)域品牌,是海豐油占米實現產業(yè)興旺的“重頭戲”。在科技特派員幫扶努力下,成立了海豐油占米產業(yè)研發(fā)中心、成功申報海豐油占米地理保護標志產品、成功舉辦首屆油占米產業(yè)大會……一系列打造海豐油占米品牌的舉措已初見成效。
2019年、2020年連續(xù)兩年,海豐油占米稻田景觀畫在海豐縣可塘鎮(zhèn)萬畝油占米生產基地向大眾展現。尤其是2020年的海豐油占米稻田景觀畫,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通過原創(chuàng)設計,運用自主育成的黃色、綠色、白色、紫色水稻品種,借助“紅場”這一元素,不僅展示了海豐油占米的科技特色,還體現了海豐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。
在提升海豐油占米知名度的同時,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與海豐縣政府、地方企業(yè)聯合成立了海豐油占米產業(yè)研發(fā)中心,研制海豐油占米地方標準,用科技元素打造海豐油占米靚麗名片。
時下,海豐油占米已成為當地農民最喜歡種植的品種。除可塘鎮(zhèn)的萬畝油占米基地外,城東、梅隴、赤坑和梅隴農場等鎮(zhèn)(場)均建設了8個千畝核心示范區(qū),平均產量達到520公斤。這些產地生產的海豐油占米供不應求,購買都需要提前訂貨。
目前,海豐已基本形成以產業(yè)園為核心的現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模式,建成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油占米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,打響了海豐油占米區(qū)域品牌??萍继嘏蓡T們也在為振興發(fā)展海豐油占米產業(yè)繼續(xù)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(原文來源:科技日報? ? ? 記者:葉青)